中国楼市的无规律调控

一般的经济学理论根本无法解释中国的房地产价格走势。很多人说,深圳、北京、上海的房价已经完全打破经济学常识。中国楼市越是被调控,房价似乎涨得越快,从2003年开始,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基本保持了连续14年上涨不跌的神话。在2017年楼市调控之后,北京和其他几个大城市的房价跌了,而且下跌得惨重了一些。一些人在调控政策发布的前几天买了房,就此被套住。房价上涨,很多人不开心;房价下跌,同样有很多人不开心。如果放眼全国,中国的总体房价在2017年调控之后反倒上涨了。所以,住宅调控政策并没有减少人们的抱怨。我称中国房地产调控的模式为“无规律调控”:在调控密集的时候,一个月来一次,甚至半个月来一次,也有三个月来一次的紧急时刻,可能每半年也有一次大调控。


梳理一下中国楼市调控史,我们就可以发现:在2004年土地出让市场化改革以后,大型的房地产调控一共有4轮,分别在2006年、2010年、2013年和2017年,大致对应房地产市场每3年左右出现的“小周期”特征。对民众影响比较大的,还有大调控里的小调控。大调控定方向,而定了调子后实施的小调控,会在执行层面影响到每个人。很多人对频繁的“国字头”调控都不陌生:2005年5月的“国八条”,2006年5月的“国六条”,2010年4月的“国十条”,2010年9月的“国五条”,2011年1月的“新国八条”,2013年2月的“新国五条”,2015年的“330新政”“930新政”,2017年的“317新政”,等等。后来,中央不统一正式发文了,改由各地政府自己制定楼市调控政策。从调研、制定政策到实施,地方政府的操作更灵活,调控频率越来越高,无规律调控出现得越来越频繁,“京八条”“沪九条”“苏十五条”“津十六条”等搞得大家都很崩溃。


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市场化发展20多年,经历了多少次调控,根本数不清。为什么人们还是抱怨房价高?因为大大小小的调控策略和方法,实际上在相互影响,上一次调控的效果也许很快就被下一次的调控抵消了。国全姑果不人意用全世界的房地产发展模式总共可归纳为三种:美国式、新加坡式、德国式。美国楼市100%靠市场去推动、调节,政府极少主动干预。新加坡楼市的发展,20%靠市场调节,80%靠政府调控。德国楼市的60%是福利住房,留出40%的市场空间;他们大部分人都去租房,在房子上赚钱的概率大大降低。美国模式的核心是市场解决一切。新加坡模式把两条路分开,该政府保障的归保障,市场的归市场。德国模式类似于我们现在熟知的“房住不炒”。